房地产企业全面抢滩 为何集体“踢”足球?
王健林回来了,带着3年投入5亿元的天价赞助合同。就在万达正式回归足球之前,恒大刚刚花了1000万美元买进了巴甲的MVP(最有价值球员)孔卡。放眼中国足坛,以广州恒大、河南建业、陕西人和、杭州绿城等俱乐部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炫目的风景。 目前中超16支球队,除了申花、红钻和谢菲联,另外13家都与房地产有关。开发商集体“踢足球”,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足球进入房地产时代,究竟是制造繁荣还是催生泡沫?房地产企业的全面抢滩,能否助中国足球触底反弹? 用意何在 是什么让如此之多的房地产企业不约而同地投资足球?王健林给出的三点解释是:领导指示、社会需要和痴心不改。 但是,外界并不相信房地产商爱上足球是单纯为了发展中国足球事业。据悉,养一支中超球队每年大概需要净投入6000万至7000万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几乎看不到回报,房地产商疯狂砸钱的背后究竟有何动机? 通过足球这个载体,实现企业的整体赢利,或许才是房地产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动机。中国足球内部的共识是,足球是房地产企业最佳的广告载体。此外,一位前足球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商能通过“将足球打造为城市名片”这种途径,获得当地政府特批的一些优惠政策。 当然,人们更有理由相信,投资足球的回报可能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也有可能是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上升。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房地产企业将面临一次洗牌,而投资足球有可能帮助这些原本排名靠前的房地产企业进一步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行业更迭 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是,在房地产发展最为红火的时期,除了宋卫平(绿城)、胡葆森(建业)几人之外,大部分房地产老板都没有投资足球。而在今天国家不断采取房地产调控措施,房地产商面临现金流困境的时候,大批优秀房地产企业却涌入了足坛。 梳理一下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发展史,可以看到赞助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职业化刚起步时,投资足球的房地产企业寥寥无几。当时,球队赞助商大概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烟酒,比如泰山将军、云南红塔、青岛颐中海牛、成都五牛等;其次是家电类,像上海申花、广州松日等;第三是快速消费品和制药企业,例如广州太阳神、武汉红桃K、延边敖东等;第四类是国安、鲁能、泰达这样国企背景的大企业。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对烟草行业的监管深化,烟草厂商纷纷退出足球,而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的家电厂商更不堪足球队一年几千万元的重负。在新世纪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足球队赞助商的主营行业并不统一,从甲A过渡到中超后几年内,各支球队背后的赞助商相当多元化。 随着以恒大和万达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横空出世,如今,足球圈内的流行语是“只有房地产企业才能玩得动足球”。中国的职业足球就像一个晴雨表,从走马灯般的投资人和赞助商轮换中,依稀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是福是祸 房地产商扎推进入,对中国足球究竟是福是祸?足球圈内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赞同者认为,足球是高投入项目,具有资金优势的房地产商进入足球领域是天大的好事。不少球迷认为,中国足球俱乐部从国企砸钱到民企接盘,是一个进步,毕竟不再是用纳税人的钱来玩足球。 然而,不少批评者认为,房地产商经营足球只是资本逐利的短期投机行为,一旦达到目的就会迅速抽身离去。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是中国足球的低谷,投资方需要收缩资金压缩泡沫,为中国足球营造理性秩序。然而,房地产企业打造的足球风格都较为激进,百万年薪、巨额奖金和天价外援等做法,加剧了足球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中国足球的水平并不高,房地产企业“烧钱”可能再度制造虚假繁荣。 不管如何,在中国足球当前的低迷状态下,有人愿意接手足球,并且愿意把足球当生意搞,这终究是一件好事。靠综合实力弥补场内差距,全方位运作经营,中国足球才有机会从逆境中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