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飓风"突袭上海!央行给楼市扔下一颗“原子弹”
这厢边,开发商还在谈论这几天拍了多少”地王“,推高了多少地价房价。那厢边,央行却紧接着放了个大招。 大家都惊呼:又要降温了?! 第一瓢冷水来了!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3日宣布,在全国率先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对占上海信贷总量三分之一的房地产金融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不是对既定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而是为了确保上海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贯彻。”央行上海总部表示。 “上海市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涉及的房地产金融业务情况,涵盖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稳健性、信贷结构、资产质量、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借款人偿债能力、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决议执行情况、压力测试等方面。 此次央行文件包含四部分:监测体系、评估体系、政策工具箱以及基础性数据库。 从国外经验来看,央行可能采用的主要工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价值比(LTV),与我国购房首付比相对应,实践中,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还根据首套房、二套房、房屋价值以及区域等差别制定不同的要求; (2)债务收入比(DSTI),此基础上,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总债务收入比(TDS)、房产债务收入比(GDS)等指标,如加拿大规定借款人的总债务收入比一般不超过40%; (3)控制房贷期限; (4)房地产部门额外资本要求,如瑞典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外设定2%的资本要求; (5)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 (6)拨备要求,即强制金融机构针对房地产贷款计提更多准备金。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用了有特色的办法,如加拿大政府规定房贷首付比例低于20%的购房家庭必须购买房贷违约保险;欧盟、英国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要求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偿付能力进行压力测试等。 上海市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而是从我国的国情以及上海市经济金融的特点出发,使用的调控政策工具主要有: (1)最低首付比例要求; (2)房贷利率要求; (3)借款人偿债能力要求; (4)评估结果与MPA激励约束工具相挂钩; (5)窗口指导等。 以债务收入比(DSTI)为例,管控的是个人债务不能超过收入总额40%。贷款价值比实际上说的是贷款占未来房产价值的比重,由于上海房价一直在上涨,房地产价值在不断提升,而贷款数恒定,这个比值会随着房价提升不断减少,该比重对于房价未来风险降低有参考作用。 而房地产贷款要求和资本拨备,对于银行放贷房地产贷款起到了制约和警示作用,窗口指导也会提高首付比例和利息。 开发商没钱买地了? 不难看出,央行对上海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有了警觉。 权威人士就说过,“树不能长到天上去,泡沫不能无限吹大”。房地产价格与经济增长水平已经不相适应,尤其是最近上海“逢拍即出地王”,风险已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 央行上海总部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市本外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99.6亿元,同比少增116亿元,其中1月份增加135.5亿元,同比少增33.7亿元;3月份减少1.4亿元,同比多减29亿元。不排除银行降低开发贷比例,所以此举对于开发商来说影响颇大。 另外据央行上海网站统计,今年1季度上海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增加917.3亿元,同比多增657.5亿元。 此前,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曾预计,一二线楼市的房地产开发贷将很快降温。开发贷发放太厉害,银行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因而,在3月25日的“最严厉调控”政策之后,这一次央行打算拿上海”开刀“多点出击。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就认为,试点这项管理系统,选上海再合适不过。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旦试点成功,全国各地其他城市都可以依葫芦画瓢,照搬上海经验。上海在金融管理上更具有前瞻性,更有利于总结和推广。 要说这次试点的作用,要知道,此前的调控政策直接让各商业银行房贷受理量较今年1-3月平均水平回落超过50%,外地户籍房贷占比下滑至11%。 这次“审慎管理”的基础数据库,既考虑了人口对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又考虑了宏观经济与金融因素(如经济增长、融资规模、利率、汇率、股市等其他资产收益率、跨境资金流动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既有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又有对房地产金融运行的关注。可预测,上海市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将从银根入手对市场起到非常显著的调整作用。